歷屆潮藝術

Keelung Ciao

2019_banner

2019基隆潮藝術:流

Keelung Ciao:Find Your Flow

脫離日常軌徑與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。

「潮藝術」以既是自然與人共好的大地藝術季,亦是城市展現文化藝術柔軟企圖心的公共藝術節慶,超越了美術館及特定的藝術體制,5個藝術節的駐足節點,與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,廣場、陸橋、房舍、鐵殼船、漁港等場所空間因為藝術計劃的運用浸潤,脫離日常軌徑,翻新面貌,社區日常生活之間的壁壘被打破,藝術計劃設身處地思考人與非人(自然、產業等等)間的「眾人的事」,形成一種無內外、無尺度的拓樸學,構造行動者網絡。13個藝術計劃進駐創作,每一個藝術計畫的創生都有一段歷史回應的故事,可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、可能是產業的停格備忘,可能是族群口傳記憶、或也可能凝聚了地區的生命史。本次參展的藝術家與藝術工作團隊有:不務正業男子Ayo、水內貴英、竹圍工作室、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、何彥諺、李承亮、林書豪、許廷瑞、張舒晴、陳宗寶、陳律佑、陶亞倫以及蔡潔莘,不同創作面向的文化團隊,相信能為藝術節帶來更多豐富的「基隆潮」。

「2019 基隆潮藝術:流」是一個行動者網絡理論(Actor Network Theory)運用的策展,強調現象或事物本身的關係性(relationality),著重事物或現象間的連結(association)而非區隔(separations)。行動者有如獨立的資源點,透過轉譯(translation)的過程連結分散的資源擁有者,逐漸延展成行動者網絡。網絡是一種描述的方法,也是一系列行動。行動者的本質並非固定不變,不但可變,而且還會受到其他行動者的影響;行動者間的關係網絡並非理所當然的存有(Being),而是在行動中,讓一群原本關係鬆散或甚至不具關係的行動者,進行自由的連結,相互調適後產生關係與身份認同(Identity),並連結成網絡。其價值並不在於對建築或空間的改造和風格的設計,而是藝術家利用這個特定的行動、計劃、裝置,激活(animate)了社區/社群/自身,讓人們可以在此停留、匯聚,只有在相關的連結關係中,藝術作品得以運作,並成為了一種始終處在溝通反應和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參與系統。透過超越日常,體悟日常,讓平常沒有理由往來的、各種不同身分的人們,可以藉此機會停駐交流,而在地居民們的生活本身,也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或藝術本身,更透過城市記憶的形塑,讓民眾參與一個活動的共同記憶,造就對於這個城市的認同,用藝術節慶帶動市民的公共參與。 召喚行動,形成行動,構建行動,是一種生成(Becoming)的搭架歷程。這種經由多重感官的地方體驗,透過藝術的凝視,創造一種凝視化的身體,不論是輕盈的溜過基隆,放掉既成印象重新與基隆匯流,蜿蜒過街巷,抑或跳上鐵殼船,脫離實境、再造實境,都是「2019基隆潮藝術:流」的行動口訣,也希望成為召喚你我於基隆相遇的邀請函。

21世紀的城市公共生活廣場,除了布條、口號、倡議和公民不合作,「2019 基隆潮藝術:流」提議透過藝術創造溫柔的第三空間,在居家、工作之外再造公共生活的多樣性,社交、放鬆、休閒,可以無顧忌、無負擔地與鄰近人們閒聊,可以好奇地探索,也可以什麼都不做,只顧倘佯基隆,只顧擁抱自己,流動中,重新發現自己的力量!

策展人|蘇瑤華

Curator|Su Yao Hua

藝術經理人、策劃人、教育者,具有多年國際交流與空間經營經驗。曾任文化部全球布局專案辦公室總顧問及部長室專門委員,草創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、亞洲現代美術館,曾負責富邦藝術基金、臺北國際藝術村、及草山國際藝術村的營運。

主要策展實踐包括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「十年: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」(2017,忠泰美術館)、與日本瀨戶內藝術祭(2013,豐島「跨越國境‧海」。譯有「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」,學術研究見國內外期刊。

作品導覽

Guide

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
〈未來種子:熱帶雨林調查研究計畫〉竹圍工作室;〈反野〉張致中
張舒晴 x陳律佑
水內貴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