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No.09
〈流〉
〈Flow〉
竹竿、布料、線材
Bamboo poles, textile, and thread
和平橋一側欄杆,41面,依照現場狀況調整
41 pieces along the railings of Heping Bridge on one side, adjusted according to site conditions
「和平橋」為全台第一座跨海大橋,不只連接社寮島(和平島舊稱)與台灣本島兩端點,在海洋文化的發展脈絡下,同時具備串接異質文化、沉積界面之意義。
從四百多年前(16世紀)居住在和平島上的平埔巴賽族算起,歷經了不同的文化及政權;現今,島內的Alapawan(阿拉寶灣部落)及對岸的Kihaw(奇浩部落)為目前基隆阿美族最大聚落群。《流》以阿美族的十字繡為意象,製作大型圖騰,以圖騰呈現這四百年間隨洋流而來的文化:八角星(原住民族:巴賽、阿美)、聖薩爾瓦多城(荷西時期)、龍(明鄭、清領)、旭日(大日本帝國)、虎(台灣民主國)。
文化在浪裏堆疊、同時也在風中相繼流逝;在如虹的歷史之流間往返,同時也順著潮水繼續流。

李奇鴻|
LEE CHI-HUNG
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(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)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碩士,活躍於各項藝文場合中、擔任講師。除持續多年參與社造藝術擾動行動外,近年更以藝術作為手段,揉和藝術教育、在地人文、環境議題等,主持多項跨領域、跨範疇的在地藝術計畫。